挺纪亮剑的广西声势
挺纪亮剑的广西声势
——我区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纪实之三
反腐败是输不起的斗争,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更是如此。
专项治理重点在“治”。我区专项治理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
挺纪亮剑,雷霆万钧。全区纪检监察机关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紧着一环拧,用案件来说话、用问责来说事、用通报来震慑,以专项治理的扎实成效确保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直查直办:直插基层带动全局
“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委主任周开宽骗取国家补助。”2017年底,自治区党委第六巡视组接到举报。
对胆敢向扶贫款“伸黑手”的,绝不姑息。自治区纪委监委接到移交来的线索后,决定直查直办。
直插基层。自治区纪委监委仅用4天就查个水落石出——2014年,周开宽申报扶贫项目虚报面积,多得补助1.89万元;2016年8月,侵占道路建设资金3.5万元。最终,周开宽被开除党籍,追缴违纪所得。
什么是直查直办?自治区纪委副书记、自治区监委副主任、自治区专项办主任雷永达介绍,就是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提级查处由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管辖的重大、复杂、特殊的案件。自治区纪委监委建立了直查直办制度,剑指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贫困县四家班子成员违纪典型问题,直查直办;
媒体曝光、网络炒作等影响较大的典型问题,直查直办;
基层纪委监委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或敷衍塞责的典型问题,直查直办……
直查直办,成为“杀手锏”。自治区纪委监委重点对能够在全区引起震慑和警示作用的重要问题线索直接办理,今年1—5月直查直办扶贫领域案件47起,发挥了强大的震慑和示范作用。
不仅如此,各设区市纪委监委也严格落实直查直办制度。玉林市纪委监委开展蹲点直查直办“清风行动”,发现问题线索185条,立案151件。
今年3月,百色市开展专项治理线索大排查,群众反映凌云县伶站瑶族乡陶化村原村支书、主任兰星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案情紧急重大,市纪委监委直接审查。”3月23日,百色市纪委监委下达《直接审查调查通知书》。审查表明,2013年,兰星荣把扶贫款当“唐僧肉”,以帮刷外墙为由向23户贫困户索要危改补助共18.1万元。
兰星荣潜逃了,百色市纪委监委牵头成立追逃组。3月31日,兰星荣在广东省阳江市落网。
直查直办,垂直突破,带动全局。今年1—5月,全区共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5140件,结案1543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519人,移送司法机关9人。
强化问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
天等县2016年度幸福里安置小区项目没有如期搬迁;
2017年12月,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进度排名,天等县排名县级倒数第一;
广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017年每月建设进度情况表中,天等县虚报数据……
这些工作不力、搞“数字脱贫”等作风不实问题,导致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崇左市纪委立案审查,严肃追责。负主要领导责任的一名天等县委常委、两名负直接责任的单位主要领导受到处分。
“不要以为不拿不贪就没事,作风不实、工作不力同样要严查。”自治区纪委常委、自治区监委委员、自治区专项办常务副主任覃黎魁说,“要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倒逼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责任。”
去年,来宾市兴宾区纪委获取线索——2010年至2015年,部分乡镇林业站截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的管护费近百万元,其中64万元被挪用于单位或个人开支。直接责任人受到严厉查处。
“行业腐败的背后,必然是主体责任压得不够实。”兴宾区纪委倒查问责,时任兴宾区林业局副局长韦必操被立案审查。他对发放补偿金监管不到位,负主要领导责任。2017年12月,韦必操受到处分。
一案双查,一问三责。我区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多发频发、监督执纪问责不力、工作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平南县民政局原局长谭坚平疏于监管,导致81名不符合条件人员违规领取农村五保补助金等,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为官避事平生耻。去年以来,全区共查处扶贫领域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440件,处分380人。来宾市3个县(区)12名四家班子成员履职不力被问责。今年1—5月,全区共收到监管失职失责以及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信访举报673件,排查线索2649件,立案查处2017件。
不尽责,就问责。自治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表示,对政策把握不准、自查自纠“走过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仍然突出的地方和部门,首先追究党委(党组)书记的责任,倒逼“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通报曝光:进村到户入脑入心
“纪委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点名曝光,厉害了!”群众对我区通报曝光案件纷纷点赞。今年以来,全区已经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案件559批1375起。
通报曝光是专项治理工作重要一环。自治区纪委宣传部部长陈柳青介绍,我区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了案件通报制度,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一律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上集中曝光。
自治区纪委监委在区、市、县、乡四级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中,以开通一个监督曝光专区、通报一批典型案例、开设一个“以案说纪说法”专栏、召开一次警示教育大会、举办一次典型案例警示展等“十个一”统筹推进警示教育,助推专项治理工作。
自治区纪委宣传部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全区各地督查,推动通报曝光工作全覆盖。今年5月15日,自治区和贺州市两级纪委监委工作组来到八步区步头镇,通报高洞村村干彭基建为群众申报危改补助收取6600元“好处费”被审查处理情况。此前,镇纪委到村里召开涉案资金返还会,还宣传了政策。
当天,工作组又到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蚌贝村督查。村头醒目位置张贴了通报,曝光首尚义2012年任村委副主任时为村民胡焕桂申办危改补助,利用群众不识字,私自截留7000元补助款。工作组到了胡焕桂家,一字一句通报查处情况。她深受感动,说:“纪委帮我拿回钱,我很满意。”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群众难以看到电视报纸,难以接触互联网的现状,自治区纪委监委又进一步出台了新举措,要求典型案件通报到乡镇和村屯一级,做到进村到屯、入脑入心。今年以来,全区印制10万多张警示教育挂图,张贴到基层单位、村屯。
“党员干部思想要通,做好整顿四风;形式主义,一义难用,官僚主义,为民不利……”5月16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秀村村干、党员和骨干群众二三十人,汇聚在高秀中心鼓楼聆听“款首”(主持人)宣讲“款约”。精彩处,大家齐声回应:“赞!”
三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覃奕介绍:“这是村里用‘款约’这一侗族特色文化,讲案件、宣政策、话廉政。”镇党委书记石昌宇说,今年立案审查了2起扶贫领域案件,结案后将编入“款约”宣讲。
德保县借助气象局村级“大喇叭”滚动播放典型案例,编排壮剧廉政项目下村巡演。一些市县还通过唱山歌等形式通报曝光。
媒体曝出来、通报贴出来、喇叭响起来、山歌唱起来……全区各地有声有色开展专项治理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通报曝光警示震慑作用,调动群众监督积极性,全面形成挺纪亮剑强大声势。(贝为超 李明鲜)
中共北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北海市监察委员会主办
桂ICP备06006473号 桂公网安备 45050202000011号